數控機床是裝備制造業的工作母機,其技術水平的高低代表了一個 制造業的發展水平。自2002年起,我國已連續10年成為世界機床消費和 大國。目前國產數控機床在精度、速度、多軸聯動和復合加工等功能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但機床功能的維持能力即性與 水平尚有較大差距。性低是國產數控機床,特別是中 數控機床市場占有率低的主要原因,已成為國內機床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引起了行業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數控機床作為復雜的機電液系統,它既不像電子產品和機械結構產品那樣已經具備了相對成熟的性理論與技術,也不像航空航天產品和武器裝備那樣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性技術體系。國內數控機床性技術研究工作起步較晚,涉足的機構和研究人員較少,技術積累薄弱,正處于發展階段。工業發達 如德國、日本等的機床跨國公司企業掌握了和相對成熟的數控機床性設計和試驗技術,并視其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核心機密,嚴格管控,密不外宣。如何提高數控機床性既是重要的技術問題,也是企業的管理問題。
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數控機床在工業發達 的普及和功能的不斷增加,機床的故障問題開始引起行業的關注。英國機床工業協會的STEWART采用數控機床用戶現場跟蹤試驗的方法收集了數控機床的現場故障數據,并對數控機床進行了故障分析,并于1977年在Macclesfield 性會議上做了關于數控機床性的報告,報告指出:由于機床故障導致機床的停機時間占整個機床考核時間的7.6%,每個月機床平均發生1 ^-2次故障。1982年,前蘇聯的學者對數控機床的研究和使用經驗進行總結,撰寫了數控機床性的 本專著《數控機床的精度與性》,書中系統地論述了數控機床性的概念,并給出了相應的評定指標。自STEWART和普羅尼科夫的研究之后,數控機床性技術在 上逐步受到重視。
在國內,北京機床研究所和原吉林工業大學是較早開展數控機床性研究的機構,于20世紀80年代前后開始對數控機床性的概念及其表征方法、數控機床零部件的疲勞強度性進行探討。隨著數控機床在國內的發展,我國一批專家學者在數控機床性建模和評估、故障分析、性設計和試驗、可用性以及維修性等方面開展了積極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